巴氏吸管由醫用級聚乙烯(PE)制成,管體
1.75億設置六家獨立醫學檢驗室 ICL市場或將飛速擴張
從福建省衛計部門了解,剛過去的2017年12月份里,有6家獨立醫學檢驗室提出了設置申請,其中1家已經獲批建設,5家醫學檢驗室走完了公示程序。6家的總投資額達1.75億元人民幣。
1、起步雖晚增長快
獨立醫學檢驗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是指主要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病理診斷外包服務,又稱第三方檢驗,通過資源共享,尤其是可幫助解決中小基層醫療機構無力購置昂貴檢驗設備、無法開展高精尖醫學檢驗項目的難題。它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而我國的獨立醫學檢驗室起步晚了半個多世紀,21世紀初才出現商業化獨立醫學實驗室, 2009年,原衛生部印發《醫學檢驗所基本標淮(試行)》,在醫療機構類別中增設“醫學檢驗所”,正式明確獨立醫學實驗室地位。
伴隨老齡化、城鎮化等社會經濟轉型,居民健康需求增長迅速,但是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相對缺乏。*醫院一直承擔著超負荷的醫學檢測業務,基層醫療機構則受限于資金、人才、樣本量等因素,無能力開展相關高技術、創新的檢測項目。正是得益于重新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的新醫改要求,再加上檢驗技術的高速革新,我國獨立醫學檢驗室數量快速增長,特別是近3年尤為顯著。據統計,2010年全國的獨立醫學檢驗試驗室才89家, 2015年快速增加至356家, 2017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暴增到689家,區域病理診斷中心185家。
2、鼓勵政策多市場大
正是衛生管理部門認識到了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等機構對于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共享,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地的重要意義,國家鼓勵政策隨之不斷出臺。
2013年10月,國wu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促進第三方服務業發展。
2015年6月,國wu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其中第十六條強調加快發展檢驗檢測等第三方專業化服務。
2015年9月,國wu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設置獨立的區域醫學檢驗機構、病理診斷機構、醫學影像檢查機構、消毒供應機構和血液凈化機構,實現區域資源共享”。
2016年12月,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醫學檢驗實驗室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詳細規定了建設標準和規范要求。設置審批權限也下放至設區市衛計委,并鼓勵醫學檢驗實驗室形成連鎖化、集團化,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
2017年1月,國wu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提出五項重點任務,其中*項即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按照醫改政策要求,90%的常見病、危急重癥和部分疑難復雜疾病的診治、康復,應該在縣域內基本解決。這也是為什么衛計部門強力推進建設醫聯體,今年1月初發布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要求醫聯體內實現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病理檢查等資料和信息共享,實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數量極為龐大,不可能要求所有醫療機構都開設檢驗、影像、病理等科室。在公立醫院檢驗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給了第三方醫學檢驗室的補充空間。目前,我國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整體市場規模仍較小,至少95%的檢驗業務仍在醫院檢驗科完成。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個比例達到40-50%,在社會化服務高度發達的日本,則高達67%。另外,我國第三方醫學診斷市場可檢驗的項目僅2300多項,而國外發達國家可達4000多項。足見,我國的第三方醫學檢驗還有很大的市場發展和技術進步空間。
3、質量監管不可缺位
有分級診療落地需求,有國家大量政策鼓勵,有權限下放的快捷審批,第三方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像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隨著市場主體的快速增多,競爭自然會逐漸激烈,會不會有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為了降低成本而犧牲檢測質量?檢驗報告和病理診斷的準確度,關乎患者的生命。而一旦檢驗報告出錯,不僅意味著治療的失敗,而且也可能讓生命走到盡頭。
國家衛計委在醫學檢驗實驗室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中明確要求,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將醫學檢驗實驗室統一納入當地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加強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確保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在質控的基礎上,再逐步推進醫療機構與醫學檢驗實驗室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是重中之重。在第三方檢驗大干快上的同時,衛計部門的質量監管萬萬不可缺位。(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