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畢至
共話環境分析新技術新趨勢
來自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各級環境監測中心站、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等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環境實驗室及大型環境檢測機構的行業專家齊助陣,與現場及線上近2000位觀眾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現場合照
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區商務運營副總裁馮時瀚先生(Mr. Hann Pang)作為開場嘉賓致開幕詞。
馮時瀚先生表示:
在過去5年,中國環境治理與改善取得了輝煌成就,這與各位環保工作者的貢獻密不可分,賽默飛很榮幸曾經參與其中,以廣泛的產品組合和創新方案,為環境監測和科研機構提供服務,其DFS高分辨磁質譜已成為二噁英分析“黃金標準”。未來賽默飛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幫助科學家應對不斷變化的挑戰,與各位專家并肩同行。踐行“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中國環境治理愿景。
面向未來
聚焦環境分析技術研究趨勢
POPs作為典型的超痕量多組分,其定性定量分析對特異性、選擇性和靈敏度要求*。歷經三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國內二噁英研究實力和技術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先進水平,生態環境部業已將POPs監測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目前,我國POPs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不僅存在上POPs污染的共性問題,還要面對我國POPs生產、使用及排放的特殊問題,亟需科研人員針對國情提出有效的解決之道。
鄭明輝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新型POPs篩查和監測技術,是我國POPs研究的重要方向,并發表專著《發現新型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學》;多功能高通量成組毒理學分析系統,為篩查新型POPs提供技術基礎;非靶標篩查技術識別大氣顆粒中POPs及暴露風險評估,是否需要列入監測方向,有待進一步研究。
張慶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大氣中新型阻燃劑時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大氣總懸浮顆粒物中OPEs和NBFRs的濃度與顆粒物濃度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細顆粒物中OPEs的人體呼吸暴露風險處于較低水平。
羅孝俊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PBT物質的危害評估與環境管理是當前化學品管理關注的焦點,其暴露途徑在內暴露上是否存在差異,如何表征,需要開展更多研究。
徐斌教授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新興含氮和碘代消毒副產物將是未來飲用水消毒領域的關注熱點方向,其識別與控制技術及毒理學研究亟待完善
Paul Jones副教授
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Orbitrap高分辨質譜技術在二噁英等POPs研究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圓桌主題
從環境科學前沿研究看環境分析技術發展
圓桌照片
接下來圓桌論壇環節,上午4位報告嘉賓就新型污染物管理現狀、難點與問題,色譜質譜技術在新型持久性污染物應用前景,環境分析技術在健康產業中的應用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高峰對話,給業界帶來全新的視野和啟發,嘉賓還就微信問卷結果進行點評。
(點擊查看大圖)
面向未來
聚焦環境監測產業發展趨勢
生態環境保護依舊任重道遠。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要實現生態文明,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控攻堅戰,重視新型污染物治理,積極參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環保合作。相關部門加大監測力度外,還需要對環境監測手段進行加強,轉變檢測技術模式,提高監測精準性。
黃業茹主任
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支撐履約成效評估為重點,增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溫室氣體等監測點位,開展背景、區域或城市尺度監督,全面提升履約監測能力,以此深度參與環境治理,踐行我國履約責任,彰顯大國擔當、提升話語權
何連生主任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分析測試技術中心
“無人、高效、智能”展望了對未來自動化、智能化實驗室前瞻性的思考和分析技術
高松高級工程師
上海環境監測站
未來VOC檢測技術將多層次多維度發展,多方法、多技術聯用、在線監測手段互補應用,推動監測技術方法往小型化、模塊化、智能化、快速化、多維立體的發展趨勢
劉鋒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所教授級高工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應當動態調整,正在研究制訂《危險廢物鑒別管理辦法》,及危險廢物鑒別系列標準
陳衛東總工
華測檢測環境事業部
針對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加快環境質量體系及標準建立,總結環境項目實施細節,增加技術交流和培訓體系等方法改善
棟博士
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
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訴訟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是解答污染事件中專業性問題的重要途徑
圓桌主題
從環境監測體系發展看環境監測熱點趨勢
圓桌照片
來自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黃業茹主任,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松先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所教授級高工劉鋒先生,華測檢測環境事業部陳衛東總工,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馬棟博士就“十四五”期間大氣監測的工作重點,環境系統的標準體系建立方向及未來“土十條”新的監測項目和需求展開熱烈討論,同時也對網絡投票客戶關注的環境分析樣品前處理技術亟待完善,固廢需要完善監測標準體系的建設,大氣監測未來會更偏向于采用在線監測技術等投票結果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點擊查看大圖)
現場精彩照片集錦
如需合作轉載本文,請文末留言。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取賽默飛全行業解決方案,或關注“賽默飛色譜與質譜中國”公眾號,了解更多資訊+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