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幀率眼動儀的數據處理方法如下:
一、數據預處理:確保數據質量
數據清洗
去除無效數據:剔除因眨眼、頭部移動或設備故障導致的缺失值或異常值。例如,若某段時間內無有效注視點坐標,需標記并刪除該段數據。
時間同步:確保眼動數據與其他設備(如腦電儀、行為記錄儀)的時間戳對齊,避免分析誤差。
平滑處理:采用濾波算法(如移動平均、卡爾曼濾波)減少數據噪聲,提升注視點識別的準確性。例如,對原始坐標數據進行5點移動平均,可平滑短時波動。
數據格式轉換
將原始數據(如EDF、CSV格式)轉換為統一格式(如HDF5),便于后續分析。例如,使用Python的PyEDFlib庫讀取EDF文件,并轉換為PandasDataFrame。
二、注視點識別:提取關鍵行為
算法選擇
基于速度的算法:通過設定速度閾值(如30°/s)區分注視(低速)與眼跳(高速)。例如,若眼球移動速度低于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100ms,則標記為注視點。
基于聚類的算法:使用DBSCAN或K-means對相鄰注視點聚類,確定注視位置與持續時間。例如,將空間距離小于0.5°且時間間隔小于50ms的點聚為一類。
參數優化
根據實驗需求調整閾值。例如,研究微掃視時需降低速度閾值(如10°/s),以捕捉細微眼動變化。
三、感興趣區域(AOI)分析:量化注意力分配
AOI定義
靜態AOI:適用于圖片、網頁等靜態場景,手動圈定關鍵區域(如按鈕、標題)。
動態AOI:針對視頻、動畫等動態內容,通過算法自動跟蹤移動目標(如運動員、汽車)。例如,使用OpenCV的目標檢測模型(如YOLO)實時追蹤物體位置,并動態調整AOI邊界。
指標計算
首次注視時間:記錄用戶首次關注AOI的時間,反映信息吸引效率。
總注視時間:統計用戶在AOI內的累計注視時長,衡量關注程度。
注視次數:計算用戶注視AOI的次數,揭示信息重要性。例如,若某廣告元素的注視次數顯著高于其他區域,則表明其更吸引用戶注意。
四、熱圖生成:可視化注意力分布
數據聚合
將所有被試的注視點映射到統一坐標系,統計每個像素點的注視頻率。例如,對100名被試的注視數據進行疊加,生成高分辨率熱圖。
顏色編碼
使用顏色梯度(如紅-黃-藍)表示注視密度,紅色代表高關注區域,藍色代表低關注區域。例如,通過Matplotlib的imshow函數繪制熱圖,并調整顏色映射(cmap='jet')。
疊加分析
將熱圖疊加到原始刺激材料上,直觀展示注意力分布。例如,在網頁設計中,通過熱圖發現用戶更關注頂部導航欄而非底部信息,從而優化布局。
五、統計分析:驗證實驗假設
描述性統計
計算均值、標準差等指標,總結數據基本特征。例如,統計用戶在不同AOI內的平均注視時間,并比較差異。
推斷性統計
t檢驗:比較兩組被試在相同AOI內的注視時間差異。例如,檢驗新手與專家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視覺搜索策略是否不同。
方差分析(ANOVA):分析多組數據間的顯著性差異。例如,評估不同廣告版本對用戶注意力的影響。
回歸分析:探討眼動指標與其他變量(如任務難度、情緒狀態)的關系。例如,分析瞳孔直徑變化與認知負荷的相關性。
六、高級分析:挖掘深層模式
序列分析
研究注視順序與行為模式。例如,通過馬爾可夫鏈模型分析用戶在網頁瀏覽中的路徑偏好,優化導航設計。
機器學習應用
分類算法:區分不同任務條件下的注視模式。例如,使用SVM分類器識別用戶是在閱讀文本還是觀看圖片。
聚類算法:發現用戶群體的注視特征。例如,通過K-means聚類將用戶分為“快速掃描型”與“深度閱讀型”,為個性化設計提供依據。
多模態融合
結合眼動數據與其他生理信號(如腦電、心率)進行綜合分析。例如,通過眼動追蹤與EEG同步記錄,探究注意力分配與大腦活動的關系。
七、工具與軟件推薦
專業軟件
TobiiProLab:支持高幀率數據采集、AOI分析與熱圖生成,適用于用戶體驗研究。
EyeLinkDataViewer:提供精細的注視點識別與統計分析功能,常用于心理學實驗。
iMotions:集成多模態數據融合與機器學習分析,適用于復雜行為研究。
編程工具
Python:使用Pandas、NumPy進行數據處理,Matplotlib、Seaborn繪制熱圖,Scikit-learn構建機器學習模型。
R:通過ggplot2包實現高級數據可視化,lme4包進行混合效應模型分析。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