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慕弘工業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公司動態>>變頻器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在當今工業社會,環保和節能顯得越來越重要,而變頻器在工業節能中發揮著越來越大和不可忽視作用。
一.變頻器的基本常識
1.1什么是變頻器
變頻器是利用電力半導體器件的通斷作用將工頻電源變換為另一頻率的電能控制裝置。可分為交—交變頻器,交—直—交變頻器。交—交變頻器可直接把交流電變成頻率和電壓都可變的交流電;交—直—交變頻器則是先把交流電經整流器先整流成直流電,再經過逆變器把這個直流電流變成頻率和電壓都可變的交流電。
1.2變頻器的組成
變頻器是由主回路和控制回路兩大部分組成的。主回路由整流器(整流模塊)、濾波器(濾波電路)和逆變器(大功率晶體模塊)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控制回路則由單片機、驅動電路和光電隔離電路組成。
1.3變頻器市場容量
當前,電機是我國主要的工業耗電設備,據清華大學電機人士統計,我國電機的總裝機容量已達4億千瓦,年耗電量達6000億千瓦時,約占工業耗電量的80%。我國在用的電機拖動系統總體裝備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50年代水平。另外據統計,對于塑膠行業的電費成本,約占整個生產成本的20%~50%。在發達國家,變頻器在電機投用的普及率已達到80%,而我國變頻器的運用還在起步階段,普及率不到10%。從以上可以看出,變頻調速系統在我國有著非常巨大的市場需求。
從應用領域來說,國內變頻調速技術在經過幾年的應用推廣下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變頻調速技術的領域已初步涉及到電子、機械、石化、冶煉、紡織、汽車等多種行業,應用范圍已覆蓋注塑機、空壓機、空調、恒壓供水、紡織機等各種交流電機設備。
從發展區域來說,變頻調速技術的應用在我國沿海省份和南方城市發展較快,目前已有向內地快速滲透的趨勢。
1.4變頻調速的優點
變頻調速的優點主要有如下一些優點:
1、調速范圍寬,可以使普通異步電動機實現無級調速;
2、啟動電流小,而啟動轉矩大;
3、啟動平滑,消除機械的沖擊力,保護機械設備;
4、對電機具有保護功能,降低電機的維修費用;
5、具有顯著的節電效果;
6、通過調節電壓和頻率的關系方便的實現恒轉矩或者恒功率調速。
二.變頻器發展過程和研究的相關技術
2.1變頻器的發展史
早期通用變頻器如東芝TOSVERT-130系列、FUJI FVRG5/P5系列,SANKEN SVF系列等大多數為開環恒壓比(V/F=常數)的控制方式。其優點是控制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缺點是系統性能不高,比較適合應用在風機、水泵場合。具體來說,其控制曲線會隨著負載的變化而變化;轉矩響應慢,電機轉矩利用率不高,低速時因定子電阻和逆變器死區效應的存在而性能下降穩定性變差等。對變頻器U/F控制系統的改造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階段:
八十年代初有學者提出了基本磁通軌跡的電壓空間矢量(或稱磁通軌跡法)。該方法以三相波形的整體生成效果為前提,以逼近電機氣隙的理想圓形旋轉磁場軌跡為目的,一次生成二相調制波形。這種方法被稱為電壓空間矢量控制。典型機種如1989年前后進入中國市場的FUJI(富士)FRN5OOOG5/P5、SANKEN(三墾)MF系列等。
之后,1991年由富士電機推出大家熟知的FVR與FRNG7/P7系列的設計中,三菱,東芝也都有類似的產品。然而,在上述四種方法中,由于未引入轉矩的調節,系統性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第二階段:
矢量控制。也稱磁場定向控制。它是七十年代初由西德 F.Blasschke等人首先提出,以直流電動機和交流電動機比較的方法分析闡述了這一原理,由此開創了交流電動機等效直流電動機控制的先河。它使人們看到交流電動機盡管控制復雜,但同樣可以實現轉矩、磁場獨立控制的內在本質。
矢量控制的基本點是控制轉子磁鏈,以轉子磁通定向,然后分解定子電流,使之成為轉矩和磁場兩個分量,經過坐標變換實現正交或解耦控制。但是,由于轉子磁鏈難以準確觀測,以及矢量變換的復雜性,使得實際控制效果往往難以達到理論分析的效果,這是矢量控制技術在實踐上的不足。此外,它必須直接或間接地得到轉子磁鏈在空間上的位置才能實現定子電流解耦控制,在這種矢量控制系統中需要配留轉子位置或速度傳感器,這顯然給許多應用場合帶來不便。盡管如此,矢量控制技術仍然在努力融入通用型變頻器中,1992年開始,德國西門子開發了6SE70通用型系列,通過FC、VC、SC板可以分別實現頻率控制、矢量控制、伺服控制。1994年將該系列擴展至315KW以上。目前,6SE70系列除了200KW以下價格較高,在200KW以上有很高的性價比。
第三階段:
1985年德國魯爾大學Depenbrock教授首先提出直接轉矩控制理論(Direct Torque Control簡稱DTC)。直接轉矩控制與矢量控制不同,它不是通過控制電流、磁鏈等量來間接控制轉矩,而是把轉矩直接作為被控量來控制。
轉矩控制的*性在于:轉矩控制是控制定子磁鏈,在本質上并不需要轉速信息;控制上對除定子電阻外的所有電機參數變化魯棒性良好;所引入的定子磁鍵觀測器能很容易估算出同步速度信息。因而能方便地實現無速度傳感器化。這種控制方法被應用于通用變頻器的設計之中,是很自然的事,這種控制被稱為無速度傳感器直接轉矩控制。然而,這種控制依賴于的電機數學模型和對電機參數的自動識別,通過ID運行自動確立電機實際的定子阻抗互感、飽和因素、電動機慣量等重要參數,然后根據的電動機模型估算出電動機的實際轉矩、定子碰鏈和轉子速度,并由磁鏈和轉矩的Band-Band控制產生PWM信號對逆變器的開關狀態進行控制。這種系統可以實現很快的轉矩響應速度和很高的速度、轉矩控制精度。
1995年ABB公司首先推出的ACS600直接轉矩控制系列,已達到<2ms的轉矩響應速度在帶PG時的靜態速度精度達土0.01%,在不帶PG的情況下即使受到輸入電壓的變化或負載突變的影響,可以達到正負0.1%的速度控制精度。其他公司也以直接轉矩控制為努力目標,如安川VS-676H5高性能無速度傳感器矢量控制系列,雖與直接轉矩控制還有差別,但它也已做到了100ms的轉矩響應和正負0.2%(無PG),正負0.01%(帶 PG)的速度控制精度,轉矩控制精度在正負3%左右。其他公司如富士電機推出的FRN 5000G9/P9以及的FRN5000Gll/P11系列出采取了類似無速度傳感器控制的設計,性能有了進一步提高,然而變頻器的價格并不比以前的機型昂貴多少。
控制技術的發展*得益于微處理機技術的發展,自從1991年IN公司推出8X196MC系列以來,專門用于電動機控制的芯片在品種、速度、功能、性價比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如三菱電機開發用于電動機控制的M37705、M7906單片機和美國德州儀器的TMS320C240DSP等都是頗具代表性的產品。
2.2變頻技術的發展過程
變頻技術是應交流電機無級調速的需要而誕生的。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開始,電力電子器件從SCR(晶閘管)、GTO(門極可關斷晶閘管)、BJT(雙極型功率晶體管)、MOSFET(金屬氧化物場效應管)、SIT(靜電感應晶體管)、SITH(靜電感應晶閘管)、MGT(MOS控制晶體管)、MCT(MOS控制品閘管)發展到今天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HVIGBT(耐高壓絕緣柵雙極型晶閘管),器件的更新促使電力變換技術的不斷發展。20世紀70年代開始,脈寬調制變壓變頻(PWM—VVVF)調速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20世紀80年代,作為變頻技術核心的PWM模式優化問題吸引著人們的濃厚興趣,并得出諸多優化模式,其中以鞍形波PWM模式效果*。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美、德、英等發達國家的VVVF變頻器已投入市場并廣泛應用。
2.3主要的研究開發項目
(1)數字控制的大功率交--交變頻器供電的傳動設備。
(2)大功率負載換流電流型逆變器供電的傳動設備在抽水蓄能電站、大型風機和泵上的推廣應用。
(3)電壓型GTO逆變器在鐵路機車上的推廣應用。
(4)電壓型IGBT、IGCT逆變器供電的傳動設備擴大功能,改善性能。如4象限運行,帶有電極參數自測量與自設定和電機參數變化的自動補償以及無傳感器的矢量控制、直接轉矩控制等。
(5)風機和泵用高壓電動機的節能調速研究。*,風機和泵改用調速傳動后節約大量電力。特別是電壓電動機,容量大,節能效果更顯著。研究經濟合理的高壓電動機調速方法是當今重大課題。
2.4主要的研究關鍵技術
(1)高壓、大電流技術:動態、靜態均壓技術(6kV、10kV回路中3英寸晶閘管串聯,靜動態均壓系數大于0.9);均流技術,大功率晶閘管并聯的均流技術,均流系數大于0.85);浪涌吸收技術(10kV、6kV回路中);光控及電磁觸發技術(電/光,光/電變換技術);導熱與散熱技術(主要解決導熱及散熱性好、電流出力大的技術,如熱管散熱技術);高壓、大電流系統保護技術(抗大電流電磁力結構、絕緣設計);等效負載模擬技術。
(2)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技術:可關斷驅動技術;雙PWM逆變技術;循環變流 / 電流型交-直-交(CC/CSI0)變流技術(12脈波變頻技術);同步機交流勵磁變速運行技術;軟開關PWM變流技術。
(3)全數字自動化控制技術:參數自設定技術;過程自優化技術;故障自診斷技術;對象自辨識技術。
(4)現代控制技術:多變量解耦控制技術;矢量控制和直接力矩控制技術;自適應技術。
三.變頻器目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1今后幾年變頻器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狀況
變頻調速技術以其顯著的節電效果、優良的調速性能以及廣泛的適用性而成為電氣傳動發展的主流方向。
中國大部分用戶對于應用變頻器首先是通過國外變頻器來獲得認識的。因此中國變頻器產業的發展與生俱來便是處于與狼共舞。據統計,我國僅待調速節能的風機就有4000萬臺,耗電約1500億kWh,節能潛力達450kWh/年;我國電網總容量為3.5億kW,電機年耗用量約為86724億kWh,其中高壓電機占50%~60%,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據統計,我國1993年變頻器總銷售額為4億元,1995年為7億元,1999年為20億元,可見,調速變頻器尤其是高壓變頻器市場還處于初期開發階段,但其20%~30%高速增長的速度及十五期間300多億的市場容量,吸引了眾多廠家和資金的投入,市場競爭加劇。
當今世界各方面因素正沖擊著電力工業,在國外電力生產商之間充斥著十分劇烈的競爭,而世界范圍內電力生產的市場化加速了生產商采用新技術;其次,嚴格的環境要求給所有的電力供應商增加了額外的責任,使電力自動化設備尤其是高壓大功率變頻器的市場開發空間大大拓展。另外高壓變頻器的zui終用戶對變頻器的自動控制、節能、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迫使其上游提供者尤其是系統集成商更加重視顧客變頻調速技術方面的需要,系統集成商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銷售渠道。
由于國產廠家制造變頻器歷史比較短,技術積累相對較少。國內自動化行業的部分人士對國產變頻器缺乏信心。但是未來變頻器的發展趨勢一定是走國產化的路,就象國產彩電工業一樣。提高國產產品的質量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從目前國內的眾多品牌來看,真正能給國外比如富士、三菱、西門子、ABB等帶來沖擊的為數不多。經過幾年的競爭,國內已有幾個品牌技術應該是比較成熟的,它們已能挑戰國外的品牌,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不斷擴大。因為在競爭中,國內無論是技術和銷售體系會有一個質的突變。但目前通用變頻器市場上競爭往往停留在價格上的拼殺。當今家電行業及開關電源行業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實現變頻器行業國產化產品的輝煌。 大功率高速開關器件串聯這一世界難題的解決,實現了用低壓器件對高壓電能變換的控制,使人類從此可以對幾千伏、幾萬伏、幾十萬伏的高壓電能運用電子技術進行任意控制,如變頻、直流輸電、城市電網穩壓、無功補償、有源濾波、大功率驅動、蓄能電站控制等,必將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使電子技術的二次革命得以zui后完成。而直接速度控制理論(DSC)的誕生,則標志著中國在電機控制技術方面不僅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國外同行。
四.變頻器的發展趨勢
4.1變頻調速技術的發展趨勢
變頻調速是zui有發展前途的一種交流調速方式。目前,變頻器調速控制系統廣泛應用于機械、冶金、礦山、化工、石油、紡織、造紙、印染、水泥、船舶、鐵路等行業。
由于變頻器在空調、電梯、冶金、機械等行業的廣泛應用,變頻調速電機和與之配套的變頻器發展迅速。據機械信息研究院的統計,2000年,中國變頻器市場容量接近30億元。其中ri本,歐美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國內生產商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業已占領了很大一部分低端市場。目前變頻器的國內電機配比率仍低于1%,潛在市場巨大,國內變頻器市場在未來的5~10年內仍將保持高速發展。
4.2變頻器主要發展方向
(1)實現高水平的控制。基于電動機和機械模型的控制策略,有矢量控制、磁場控制、直接傳矩控制和機械扭振補償等;基于現代理論的控制策略,有滑模變結構技術、模型參考自適應技術、采用微分幾何理論的非線性解耦、魯棒觀察器,在某種指標意義下的*控制技術和逆奈奎斯特陣列設計方法等;基于智能控制思想的控制策略,有模糊控制、神經元網絡、專家系統和各種各樣的自優化、自診斷技術等。
(2)開發清潔電能的變流器。所謂清潔電能變流器是指變流器的功率因數為1,網側和負載側有盡可能低的諧波分量,以減少對電網的公害和電動機的轉矩脈動。對中小容量變流器,提高開關頻率的PWM控制是有效的。對大容量變流器,在常規的開關頻率下,可改變電路結構和控制方式,實現清潔電能的變換。
(3)縮小裝置的尺寸。緊湊型變流器要求功率和控制元件具有高的集成度,其中包括智能化的功率模塊、緊湊型的光耦合器、高頻率的開關電源,以及采用新型電工材料制造的小體積變壓器、電抗器和電容器。功率器件冷卻方式的改變(如水冷、蒸發冷卻和熱管)對縮小裝置的尺寸也很有效。
(4)高速度的數字控制。以32位高速微處理器為基礎的數字控制模板有足夠的能力實現各種控制算法,Windows操作系統的引入使得可自由設計,圖形編程的控制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