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研“青椒”:訪問氯化石蠟探索者——杜心宇博士
引言
短鏈氯化石蠟是近些年POPs領域的“當紅明星”,關于其分析方法、環境暴露、生物富集和毒性實驗的研究逐年增長。在國內杜心宇博士和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在該領域已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一顆冉冉新星。今天我們有幸采訪杜博士,一起聊聊他科研的心路歷程。
人物簡介
杜心宇本科與博士就讀于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后在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工作,目前就職于上海某高校,長期從事氯化石蠟的相關研究。
杜心宇博士參加國際會議,展示與島津合作成果
結緣氯化石蠟 潛心科研
杜博士回想起第一次樣品中檢測到氯化石蠟的時候,仍歷歷在目,杜心宇提到:“和別的常規物質不同,只看見整張GC譜圖中的大部分區域被一個個連綿起伏的大峰所占據,當時就震驚了……”,自那之后,即與氯化石蠟結下了不解之緣。“
典型被氯化石蠟“支配”的環境樣品GC-ECD譜圖
在四年半的碩博生涯中,杜心宇經歷了樣品處理、實驗操作、方法建立、儀器分析、論文撰寫等科研過程的磨練……系統性的研究了氯化石蠟在長三角地區生物體內的賦存形態、生物富集與生物放大,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S&T上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畢業之后,帶著對科研的熱情與執著,杜心宇繼續著科研圈的升級打怪”之路。同樣是氯化石蠟課題,研究區域從長三角遷移到了青藏高原地區,方向也從環境暴露擴展至毒理研究。
迄今,杜心宇博士使用島津GCMS已經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
研究成果1:
氯化石蠟在爬行動物中得器官分布和生物放大效應
原文鏈接
成果簡介:
對爬行類動物體內氯化石蠟的器官分布、生物放大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以蛇-青蛙為食物鏈關系網,揭示了多種氯化石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放大效應,在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論文,文章引起歐盟化學品管理局的高度重視,并應邀提供原始數據協助歐盟范圍內修訂標準。島津GCMS-QP2020 NX協助方法學驗證(測試樣品和方法回收率)。
研究成果2:
青藏高源填埋場周邊短鏈氯化石蠟含量時空分布
原文鏈接
成果簡介:
使用GCMS-QP2020 NX和TOC-V儀器,研究了青藏高原垃圾堆填埋場附近土壤中短鏈氯化石蠟(SCCPs)含量的時空分布。從空間上看,土壤中SCCPs的濃度隨距離拉薩市垃圾填埋場的遠近呈現下降的趨勢,作者利用改良后的Boltzmann方程,建立起了污染物濃度與距離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從時間上看,近年來SCCPs含量在土壤中逐步升高,且賦存形態呈現向重組分(C12、C13)傾斜的趨勢。研究結果表明,人為活動是造成青藏高原SCCPs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未來有必要進一步評估化學品對高原環境的影響。
島津儀器,保駕護航
“氯化石蠟的分析是很看重分析方法和儀器性能的。島津儀器離子源盒大,因此相對更抗污染,可以減少儀器維護的頻率。”杜心宇對于島津儀器有著這樣的評價。“另外,我們通過實測標準品發現,GCMS-QP2020 NX型號對于低氯組分的響應更高,這樣可以減少NCI對于低氯的歧視,使得組分分布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值。”細心的杜心宇也時常比較不同儀器對于檢測結果的細微區別,這對結果的解析非常重要。
談到未來的合作情景,杜心宇關注到近期島津創新中心建立的GCxGC-qMS的分析方法,以及多篇高水平論文研究成果,他表示:“希望能夠同島津進一步合作,移植GCxGC-qMS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對于同時分析短鏈和中鏈氯化石蠟非常有效。”
島津氯化石蠟分析“天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