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合作傳佳話 共建生態文明新家園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逐漸重視環境保護,從最早的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到如今的生態環境部,已經從單純的環境保護上升到生態安全、人類健康和民生福祉。在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生態環境保護有什么規劃?“2035遠景目標”有什么建議?帶著上述問題,分析測試百科網聯合島津采訪了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物研究室主任董亮研究員,請他對上述問題一一解答。
生態環境建設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
董亮表示:今年兩會上出臺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11篇的三章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其中有幾大方向:
首先是強調大生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2018年,隨著生態環境部的重組,我國明確了大生態保護的概念,*也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大會上提出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
此外強調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即傳統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比如打好“水、土、氣”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特別要著重細顆粒物與臭氧的協同控制。“十三五”期間我國PM2.5下降非常明顯;但不少城市在霧霾減弱、顆粒物下降的同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因此“十四五”期間需要對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特別是控制臭氧生成的前提物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同島津合作在“十三五”期間開展了大氣VOCs監測,以研究典型北方城市臭氧升高的規律。”董亮說。
水污染防治方面要建立流域協同機制,并保護飲用水源地的安全。生態環境部極為重視各城市飲用水源地的規范化建設,從而保證飲用水安全。十四五規劃中還特別突出了“三水”概念,即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生態環境部整合資源開展水質、水量和水生態一體的水環境管理。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董亮表示:“2017年生態環境部牽頭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已經摸清了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的家底,下一步要針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污染情況做進一步的跟進和修復工作。”
“此外,規劃中還有一些比較新的概念,如塑料污染的全鏈條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董亮說,“特別需要提的一點是氣候變化。目前,整個氣候變化都由生態環境部主導,這是個大課題,不僅涉及環境保護,也有很多外延和內涵,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供給側改革、國家能源戰略等問題。*提到2030年要碳達峰,2060年要做到碳中和,這樣的“兩步走”比此前的環境治理要求更高,這是從宏觀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來考慮環境問題,是更大的概念。”
生態環境職能部門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
董亮研究員為我們細數了我國生態環境職能部門從建立到如今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也佐證了生態環境工作在我國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的歷史過程。
1974年10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
1982年5月,將國家建委、國家城建總局、建工總局、國家測繪局、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合并,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內設環境保護局。
1984年5月,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同年12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局改為國家環境保護局。
1988年7月,將環保工作從城鄉建設部分離,成立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副部級)。
1998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
2008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
2018年3月,環境保護部經過再次組建成為生態環境部,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最新職能部門。新整合的部門合并了之前曾屬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和國家海洋局等多部門在內的生態、環境相關工作。
董亮回顧說:“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基本上是十年一個臺階,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被寫入黨章和憲法修正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于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大會后確立。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涉及重大的社會層面,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環境保護工作,不僅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更是一項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
做環保攻堅戰最堅實的技術后盾
董亮所在的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最早的十四家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之一,直屬生態環境部,現掛靠在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董亮介紹,近些年來,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的工作職能與關注方向也隨著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方向發生著調整,工作重心主要是為生態環境部提供技術支撐,尤其是在環境污染攻堅戰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談到近期中心工作和成果時,董亮表示,國家分析測試中心的工作方向一直以來都和生態環境部的重點工作相契合,中心近幾年在二噁英的污染防控方面,VOCs監測和臭氧形成機理研究與減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新污染物防治和相關研究方面也持續發力,在PFOA/PFOS、溴系阻燃劑等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和抗生素等方面積累了第一手研究素材。
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中,國家分析測試中心作為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工作的牽頭單位,確保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詳查數據的準確可靠,為最終調查工作的圓滿完成做出了積極貢獻。
另一個突出成果則是中心利用自身在方法學研究上的優勢,開發、制定了多項環境監測標準分析方法,如:HJ 753-2014,HJ 890-2017,HJ 894-2017,HJ 909-2017,HJ 952-2018等。
建立分析方法和檢測標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確保執法部門執法時具有科學依據。在ODS(消耗臭氧層物質)污染防治過程中,國家分析測試中心開發的ODS檢測方法有效支持了執法工作,對打擊非法ODS生產起到了巨大的支撐。
10年合作佳話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取得的豐碩成果同科研人員的努力有關,也同分析測試的儀器裝備有關,這其中也引出了一段環境領域中日友好合作的佳話,董亮帶我們回顧了這段佳話。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由中日兩國政府合作建設,于1996年05月05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日方投入了100多億日元,援助了大批日本產的儀器與設備,其中島津的儀器數量最多,很大原因是島津的產品線比較豐富。
島津的儀器在實驗室的使用頻率較高、涉及范圍較廣,是有機分析研究人員最熟悉的設備。雖然氣相色譜儀GC9A、GC-14B、液相色譜LC-10A以及中心的第一臺小質譜GCMS-QP5000等都已光榮退役,但談起來大家還是津津樂道。
對環境檢測實驗室而言,常研究的300多種有機污染物中的絕大部分都適合用GC或GC-MS分析,因此,董亮的團隊應用氣相色譜和氣相色譜質譜*,后續又引入了島津出品的GCMS-2010,GCMS-2010 Plus,GCMS-2010 ultra,GCMS-2020等。近年來出現的新型污染物,如:全氟磺酸、全氟羧酸、溴代阻燃劑和抗生素需要用LC-MS/MS來分析,實驗室又配備了島津的LCMS-8040。
LCMS-8040串聯四極桿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此外,董亮的團隊還使用島津的全二維氣相色譜質譜開展特別復雜的化合物分析,在短鏈氯化石蠟分析方法學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董亮研究員還特別提到了島津的Compound Composer軟件。這款軟件配合島津的質譜,適用于環境中未知物的篩查,不僅能做精確的定性,還能夠在缺少標準物質的情況下做到比較準確的定量。董亮研究員告訴我們,在中心第一個“973”項目研究期間,利用該軟件在蘇南地區地表水中有機污染物篩查中得到了應用,與日本專家共同發表了研究成果。
多年來,島津為實驗室提供了很多靈敏度很高、可靠性很強的設備儀器從1996年的QP 5000,2002年的QP2010,2007年的2010 Plus,2012年的2010 Ultra以及當前的LC-MS 8040,GC/MSQP2020,GC/MS/MS8040等。董亮最大的感受就是儀器靈敏度不斷提升,“靈敏度提升1個數量級,對研究工作能帶來巨大的好處。”董亮說。
參與聯合國項目,島津相伴20年
董亮研究員還介紹,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與島津的合作其實起源于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縮寫“UNU”)設立的一項國際環境項目。1996年,聯合國大學發起了“東亞水環境監測與管理”項目,有多個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參與,旨在提高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物的監測與管理能力。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從第一期便參與其中,每期項目均涉及當時的熱點環境問題,如:增塑劑、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增塑劑、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全氟化合物以及溴代阻燃劑等研究課題。這個歷時20年的項目的贊助方就是島津。
經歷了10多年的合作之后,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與島津的環境研究聯合實驗室終于在2011年正式掛牌成立,至今正值10周年。
中心與島津的聯合實驗室取得的成績有力的支撐了環境管理工作,“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開展的環境保護重大公益專項和科技部的創新方法項目,都是基于與島津的合作開展的。
從分析儀器制造商到科學研究推廣的*
董亮研究員除了對島津的儀器設備贊譽有嘉,還提到了雙方合作共同搭建的環境分析測試交流平臺。島津多年來一直非常支持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的工作,不僅提供了可靠性強、靈敏度高的儀器,還搭建了環境研究工作者交流的平臺,舉辦了多次學術交流活動,今年已開始籌備第7屆活動。
學術活動從最開始的線下模式發展為2000年的線上與線下同時開展模式。經過多年努力,合作實驗室的學術交流已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受到越來越多業界同仁的關注、并參與其中。董亮研究員評價,活動不僅宣傳了實驗室的成果、介紹了環境分析測試新技術新方法,也為業界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希望這項活動可以越辦越好、形成傳統。
島津儀器感受
“首先是節約成本。”董亮回憶說,最早的實驗室條件比較艱苦,經費有限,所以實驗室從成本的角度出發,希望一臺儀器可以集成盡可能多的檢測器。島津的氣相色譜最多的時候一臺儀器配有2個毛細管柱進樣口、1個填充柱進樣口,以及雙FID、一個ECD、一個FPD(硫磷檢測器)共4個檢測器。這樣,在測定不同項目時就可以選擇不同的進樣口、不同的檢測器。這種高度的靈活性設計,非常能滿足當時實驗室節約成本的需求。
第二大感受是提升能力。由于需要實驗人員根據不同的檢測項目,配置進樣口和檢測器,特別鍛煉了科研人員的動手能力。配置氣路的過程中,既要辨清進樣口,又要辨清多重氣路。以FID為例,既有載氣、補充氣、又有空氣、氫氣等,如果是雙柱雙FID氣路則更加復雜。每次配置氣路都會要求實驗人員對管路進行仔細的辨識和確認,甚至需要多個三通等輔助器件才能完成管路的正確安裝。現在的儀器智能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已經很難有這樣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了。
董亮對于儀器的要求是:高靈敏度,良好的可靠性,高性價比。島津一直大力推進本土化,比如在蘇州建立生產基地,不僅可更好地響應中國市場的需求,而且能夠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讓終端用戶得到更優惠的價格。這正是島津的市場策略。董亮表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們都在努力布局謀篇,合作實驗室的發展方向也要同國家大環保政策、生態環境發展的大方向相契合才能有更大的飛躍,才能夠支持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有更大的舞臺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展望合作未來
與政策同軌布局謀篇
談到對未來雙方合作的期望,董亮研究員提到了三方面。首先是新污染物檢測與防治,希望島津可以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借助合作實驗室的平臺,合作開展前瞻性研究,在芳烴衍生物、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溴代阻燃劑以及短鏈氯化石蠟等方面形成突破。
第二個領域是汞監測。目前我國已經加入了水俁公約(the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又叫汞公約。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政治大國肩負著汞污染防治、汞減排的責任與義務。但是目前汞監測遇到了一個瓶頸:大氣汞在線監測的過程中,對儀器的精確度、靈敏度、可靠性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滿足要求的商品化設備很少。如果島津有開發意愿希望可以合作。董亮說:“我們期望未來在全國范圍設置監測點,以了解背景汞的變化情況,并在城鄉和汞排放敏感區設置監測點來控制汞排放。”
第三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這也是未來的一個重點研究方向。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外,還包括一氧化二氮,氫氟烴等。這些污染物和ODS一樣,在線監測的挑戰性很大,不僅濃度極低,達到ppt級,而且監測精度要求又非常高。國外已經建有在線監測站點,我國在線監測的數據要與國際接軌才具有可比性,才有意義。董亮研究員希望合作實驗室在這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所突破。此外,和島津在MALDI-TOF的應用方面也開展了一些合作。
促進中日政府合作
當前,中日政府正在就一些環境敏感問題開展共同研究,兩國共同出資來研究國際或者是區域內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將合作實驗室,上升為中日雙方感興趣領域的一個合作窗口。”
談到合作發展規劃,董亮希望在雙方原有的優勢領域繼續相互合作并做大做強,將合作實驗室每年舉辦的技術交流會品牌優勢發揚光大。聯合國大學項目雖然已結束,但仍希望就中、日雙方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開展研究,以解決跨境環境問題,同時希望十四.五期間在更多的合作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希望能夠上升為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和日方政府部門所支持的合作項目。“何時的中日關系,無論是蜜月期還是冰河期,中日環境的合作永遠是亮點,它不僅在蜜月期錦上添花,更在冰河期成為破冰的切入點。”2018年,島津中國社長上田輝久造訪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與中心主任任勇先生進行了親切的會談,并與中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昭示著在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已有的合作基礎上,雙方未來有更廣闊的合作前景,比如標準樣品研發,環境大數據應用,綠色采購與綠色認證,環境標志產品等方向都有很好的合作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