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檢測結果不盡人意 紡織行業急需快檢儀器助力紡織行業蓬勃發展
中國是紡織大國,紡織產品歷來深受世界喜愛。紡織品在我國的出口率一直很好,但近幾年紡織品的質量逐漸下降,檢測結果不盡人意,為確保其質量,我國將制定一批用于紡織品檢測的國家標準,加上檢測技術的保駕護航,綠色紡織品市場指日可待。
紡織品在我國的出口率一直很好,但近幾年紡織品的質量逐漸下降,檢測結果不盡人意,未來5年,紡織業全行業將以中產品市場為目標,這不僅要求儀器與紡織機械設備相結合,同時對儀器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家企業要在一個行業中站穩腳跟,除了提高生產技術,還有一項也不能忽視,就是檢測標準,尤其是出口企業,一些國家常以檢測標準作為貿易壁壘,而這時如何借助檢測技術來改進生產技術就變得非常關鍵。對于紡織品生產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在內需*的情況,多數企業會選擇出口貿易,但不符合他國檢測標準,很容易造成巨大損失。
2012年,紹興的紡織品檢驗色牢度和PH值問題突出。據紹興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發布的去年第三季度檢測結果,共接受紡織品委托檢驗613個批次,三季度送檢產品的合格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2%,但色牢度和PH值這兩個指標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2008年下半年,紹興檢驗*開展了大規模的出口服裝專項整治。為了體現真實性,該局組織工作人員進到全市260家服裝出口企業,抽取了倉庫里留存的536件出口成衣,進行出口面料的檢測。結果出乎意料,甲醛、AZO、PCP等指標合格率很高,而沒有列入必檢項目的PH值則嚴重超標,合格率僅38%。
而直到去年,檢測數據仍表明,紹興紡織品生產企業在PH值方面存在較大問題。2008年11月,紹興檢驗*向紹興服裝出口企業發布了“加測PH值”的通知,經過5個月的緩沖期,這項措施于2009年4月強制實施。被電子監管攔截的出口服裝批次都必須做PH值檢測。如果PH值檢測不合格,下發監管通知單,嚴重超標的,責令企業整改或返工。
快檢儀器助力紡織行業蓬勃發展
紡織工業作為中國支柱型產業之一,在經歷“碳標簽”限制“綠色壁壘”后,中國紡織品在紡織品貿易中受到了極大的創擊。紡織品貿易對于中國紡織工業的經濟抵制政策,一方面體現了世界經濟循環的環保心聲,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國的紡織工業在工藝和設備上不斷改進,提升紡織品環保性能,完善國內紡織工業的管理體系,從而提升我國在經濟貿易中的核心競爭力。
據龔研成教授介紹,目前紡織行業安全測試主要包括:紡織品中殘留物定性、定量測量,紡織印染排放VOCs測試和紡織印染廢水殘留物定性、定量測試。與常規檢測方法相比,快檢具有“便攜、快速、準確、率”的特點,并且能夠無損或者微損測試出紡織品中殘留化學物質,快速測出紡織印染過程中釋放的VOCs,適應工業廢氣無組織排放在線檢測。
龔研成教授表示,未來5年,紡織業全行業將以中產品市場為目標。而紡織品的檢測從方法和操作方面難度都是比較高的,尤其是該標準的制定,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在紡織品的加工過程中進行時時監測,時時控制,這不僅要求儀器與紡織機械設備相結合,同時對儀器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儀器行業的創新與發展。